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政策集成 >>人才引进类

海陵区“十三五”人才发展专项规划

发布时间:2016-10-11 点击数: 1

  “十三五”时期(2016-2020年)是海陵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,也是加快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,协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、全面依法治国、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时期。为明确“十三五”期间全区人才工作的主要目标、重点举措和保障措施,依据《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,结合“十二五”期末人才发展状况,编制本规划。
   一、“十三五”时期人才工作的现实基础
   “十二五”期间,海陵围绕加快“四新”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制定实施了“海陵英才”和“人才特区”计划,积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,不断扩大人才总量规模,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,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,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,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。
   人才总量持续攀升,人才素质持续优化。预计到2015年底,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6.53万人,比“十一五”期末增加2.19万人,年均增长10%,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达1531名。全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4100人,比“十一五”期末增加600人,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6.28%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区新增国家“千人计划”专家8人,省市级“双创人才”99人,省“双创博士”32人,省“科技副总”10人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7人,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人,省级以上技术能手8人。现有省“333工程”培养对象17人,省市“科技企业家”13人,市“311工程”培养对象115人,区“213工程”培养对象358人。
   人才结构不断优化,人才分布渐趋合理。六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预计2015年底,全区拥有党政人才0.11万人,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.40万人,专业技术人才2.98万人,高技能人才1.45万人,农村实用人才0.25万人,社会工作人才0.36万人。人才学历分布有所改善,全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才1.09万人,占人才总量的16.7%。
   人才投入不断加大,人才载体更加完备。预计2015年底,全区人力资本投资近70亿元,占GDP比重达15%。全社会R&D经费投入占GDP的2.97%。区级财政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.08亿元,占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%。全区现有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、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、省级以上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1家、企业技术中心14家、工程中心2家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。截止2015年底,全区共建有省市级“三站三中心”和高新技术企业195家。
   “十二五”期间,全区人才工作顺利完成了专项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,但必须清醒地看到,我区人才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:高层次创业类人才数量偏低,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本土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,特色园区人才引培工作主动性不强,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,人才引进流失比例失衡等。
   二、“十三五”人才发展思路、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
   (一)发展思路
   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、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,紧紧围绕市委“三大主题工作”和海陵“十三五”规划“三大战略定位”,坚持党管人才原则,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,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动力,以增强人才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,以提升人才区域竞争力为目标,以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为根本,加快人才发展由政府引导向市场主导转变,由政策推动向环境凝聚转变,由总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,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跨越,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、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。
   (二)基本原则
   服务发展,以用为本。把服务转型升级、融合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,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海陵经济社会转型发展。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,充分尊重人才的劳动和创造,使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、价值得到充分体现。
   突出重点,整体推进。突出“引高端、保急需、扩基础”,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关键、以紧缺型人才为重点、以实用型人才为主体,整合区域内外人才资源,不断加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,提升海陵人才区域竞争力。
   分类指导,统筹协调。根据区域、行业发展的不同要求和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,制定相应政策措施,优化人才队伍的地区结构、行业结构、专业结构,促进不同地区、不同行业和城乡之间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。
   优化环境,激发活力。着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、工作环境、社会环境、文化环境、生活环境和法制环境,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,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,使海陵成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汇聚之地。
   (三)工作目标
   1.战略目标
   围绕我区“十三五”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,高效开发和优化配置人才资源,着力抓好人才引进、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,建设一支规模较大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、效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。到2020年,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,人才机制更加灵活,人才素质全面提升,人才结构更为合理,人才作用日益凸显,人才国际化有新的进展,使我区人才综合竞争力在全市有一定优势。
   ——规模更加宏大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90000人,年均增长7.5%左右,每万人口拥有人才数达2000人。
   ——素质更加优良。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,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5%。
   ——结构更加合理。经营管理、专业技术、高技能、社会工作人才实现递增目标,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达到6.67%,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2%。
   ——环境更加优化。营造创新活力更强、创业成本更低、服务效能更优、人居条件更佳的人才环境。全区人力资本总投入达117.55亿元,占GDP的比重达到20%。
   ——产出更加高效。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,人才贡献率达到40%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,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,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。
   2.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
   ——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区党政人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,结构更加合理,总量相对稳定,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85%,其中研究生学历人才比例达到15%。
   ——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末,新培养15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,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5500人。
   ——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6000人,其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7%。
   ——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0000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17000人,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达680人。
   ——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3800人。
   ——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末,全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8000人,255人取得全国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。
   三、“十三五”人才发展主要任务
   (一)突出创业,鼓励创新人才引进,着力提升区域人才层次水平
   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和领域,以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为重点,着力推进“创客空间” “科技人才广场”等各级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建设,突出建设各类产业研究院、专业孵化器,努力形成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”的良好氛围。积极开展各类“高层次创业人才招引活动”,引进掌握国际前沿技术、拥有丰富管理经验、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高端创业人才和团队。研究制定海陵区“人才强企”具体政策,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领域,引导企业柔性引才、高端嫁接,广泛吸纳具有先进研究成果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,助推企业转型升级、创新发展。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集聚以各类青年创业者、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、科技人员、海归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人才2000名,全区人才贡献率达到40%。
   (二)紧抓重点,整体谋划人才培养,统筹推进六支队伍协调发展
   围绕“创新引领”发展区建设,突出企业经营管理者、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建设,加强本土各类人才素质提升。以竞争能力建设为重点,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市场规则、职业素养高、发展担当意识强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,全区新增150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。以技能操作能力为重点,着眼服务于“四新产业”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,整体提升技能人才队伍素质,优化各层级比例结构,全区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17000人。以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,着力提升新兴产业、特色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,为我区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以新形势下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,持续培养适应主城区社会治理创新要求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,到2020年,全区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8000人。同时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,建设一支廉洁勤政、务实高效、高素质、专业化的党政人才队伍。以专业素养提升为重点,着力培养文化领域、教育卫生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,助推海陵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。以致富创业能力为重点,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、能带动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。
   (三)明确职责,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,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综合环境
   坚持“党管人才”原则,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,完善党委统一领导,组织部门牵头抓总,有关部门各司其职、密切配合,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。发挥中心城区优势,加快金融、保险、法律、咨询等高端服务业人才集聚,招引和培植一批功能齐全、运转高效的专业服务机构。以推进落实“人才强企”政策为重点,通过宣传引导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创业主体意识,有效转变政府在企业人才发展中的角色定位,真正形成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企业主体、企业家主力”的人才工作新格局。
   四、“十三五”人才发展重点工程
   (一)突出创业人才引进,强化“海陵英才”品牌
   积极发挥“购房券” “创业券” “创新券”的联动效应,借助高端人才、高层次人才“请进来”专题活动、科技镇长团引才渠道、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系及社会猎头高端人才寻访等途径,构建人才引进供需信息平台,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着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、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创业人才(团队),突出引进熟悉“互联网+”、具有创业经验的新型人才。从扶持税源经济、奖励实际合作、鼓励项目储备、加快产业集聚四个方面,侧重提高对创业类项目资助的份额和资金,支持海陵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的发展。设立人才强企专项基金、政府创业扶持基金,培育和引进一批风险投资机构、融资担保公司,完善人才创业配套支持体系。结合各类“创新创业大赛”和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,帮助企业最大限度获得政策扶持。
   (二)加快链式载体建设,优化创新创业空间布局
   将税源培育与创新主体培育相结合,加快区“创客空间”建设,设立创业梦想基金、引导基金、产业基金,通过创业培训、导师辅导、平台指导方式,最大程度降低初创者的资金、时间和精力成本,以高标准打造能够吸引和集聚初创者和社会资源交流对接、知识分享及协同创造的服务平台。依托国家级海陵区高创中心、新能源产业园科技孵化器、文创园跨境电商产业孵化中心等现有平台,推进区“科技人才广场”实体化建设进程,快速引进一批高层次创业人才、公共研发机构和总部经济入驻广场,切实推进“创客空间-科技人才广场-孵化器-科技产业园”的链式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。加强校地合作,借鉴现有共建产业研究院模式,围绕我区产业发展,以点扩面,拓展深化建立各类产业研究院,加快高校智力资源转移对接。
   (三)推进“名校优生”集聚,筑牢区域发展基础
   持续面向全国高校,引进一批专业对口、素质优良、富有活力的大学毕业生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面向“985” “211”工程重点高校,择优选聘40名左右优秀毕业生作为党政后备人才重点培养。围绕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,引进文化教育、公共卫生、社区管理、城建规划等紧缺专业毕业生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集聚50名在省内具有领先优势的高层次社会事业领军人才,200名达到市内先进水平的优秀社会事业人才。借助“购房券”奖励兑现,制定执行企业招引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工资补贴标准,更大程度调动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积极性,力争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共吸引集聚1500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我区企业全职工作。
   (四)继续实施“213”工程,打造精英领军队伍
   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选拔培养20名左右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,100名左右的中青年学术、技术带头人,300名左右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后备人才。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和部门业务提升,强化培养对象专业素质能力提升,到“十三五”期末,第一层次中有10名左右的专家成长为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杰出人才,第二层次中有50名左右成长为泰州市相关领域的核心人才,第三层次中有150名左右成长为全区各行业的骨干人才。
   (五)突出抓好重点人才,统筹提升“六支队伍”
  建立企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度,制定实施“3+N”人才培养计划,重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、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。围绕发展需求,邀请专家来区举办生产制造、市场开拓、融资上市等各类专题培训班。开展企业家沙龙品牌,常态化开展青商会活动,组织参加境内外培训、MBA和EMBA学位教育、学习考察标杆企业等活动,定期组织企业家与高校院所开展科技交流活动,择优资助部分优秀“科技企业家”开展项目研发。实施“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”,进一步强化与泰州职大、技师学院等本地学校实训合作,开展“招工即招生、入厂即入校、企校双师联合培养”活动。定期开办各类专业技能培训,顺应“互联网+”时代潮流,突出电子商务、网站运营、动漫设计等重点。定期举办各类职业技能竞赛,选拔优秀人才参加“江苏技能状元”大赛,评选表彰一批“技能大师” “金牌工人”。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,引导企业按国家规定建立和落实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办法。将新兴产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,依托对口管理部门,采取项目化管理模式,对政治理论、专业知识、高级研修等培训工作给予资金支持,实行培养对象导师制,开展科研项目资助,鼓励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,提高人才创新能力。通过政府“团购”、经费补贴等形式,引导企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,提高培训实效性。
   以提供专业服务、协调社会关系、处理复杂问题等能力提升为重点,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平台、社会组织为载体、社工专业人才为骨干的“三社联动”工作机制,完善社工人才知识普及、专业培训、职称评定相结合的综合培养体系。继续推行专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,健全选拔任用、动态管理、待遇保障、教育培训、激励约束等机制,不断提高社工人才职业化水平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,依托“主体班次” “每月一讲”等载体,加强产业发展、规划建设、社会管理、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培训。健全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,突出“补钙、墩苗”两个方面,举办“一把手”读书班、青干班、新录用人员培训班等主体班次,分期分批安排年轻干部进行信访接待、跟班学习、基层联系等实践锻炼。依托创业示范基地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、农广校等载体,组织开展农民致富创业、农村劳动力转移、农村科技推广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。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、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,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。
   (六)加大平台载体建设,增强产业创新动力
   推进区“科技人才广场”建设步伐,设立新兴产业“双创”示范基地,打造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创业集群,形成高新技术产业“异军突起”和创新创业人才“遍地开花”的新格局。对园区设立的孵化器、加速器等公共服务平台,通过国家、省级认定的,给予一次性补助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和创建各类研发机构,加大对申报资源的排查和业务指导,对新认定为国家、省、市级“三站三中心”、重点实验室的,以兑现“人才强企”年卡、科技“创新券”形式,给予一次性资助,“十三五”期末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100%。健全“载体和人才协同共建”工作机制,支持已建有载体的企业加大合作单位的人才引进力度,鼓励已获人才项目的单位借助人才背景资源推进创新平台建设。
   (七)拓宽资金投入范围,加大创新创业扶持
   逐步提高人才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,落实财政贴息政策,扶持创业投资风险基金,支持各类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人才发展基金,用于企业人才的引进、培养和奖励。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,支持我区民营企业、投资公司、担保公司等具备一定资本实力的企业设立风险、创业投资机构。加大对专业机构私募股权基金的招引合作,建立多元参与的科技人才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。借助“科创贷” “金科通” “金种子初创贷” “金翅膀成长贷”等银行低息贷款形式,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。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、创业贷款等业务的规范发展,完善知识产权、技术成果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,加大税收优惠、财政贴息力度,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。
   (八)完善人才工作机制,保障业务推进顺畅
   明晰组织部门“牵头抓总”的实现方式,落实“四管” “六抓”的重要职能,即:管宏观、管政策、管协调、管服务;抓战略思想研究、抓总体规划制定、抓重要政策统筹、抓创新工程策划、抓重点人才培养、抓典型案例宣传。坚持做好人才办核心部门之间的业务横向合作、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管理职能作用,以分工协作推进人才重点业务活动、条线管理实施人才队伍培养工程方式,集聚工作合力、共同服务人才发展。强化镇街园区人才工作者专职配备,定期组织业务培训、外出学习、跟班实践,着力提升人才工作队伍服务能力,打造优质高效的基层人才工作队伍。每年结合年度工作重点和要点,制定实施《区人才工作考核细则》,强化基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,逐步提高人才工作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分值权重。
   (九)畅通政策宣传渠道,树立企业主体意识
   以模式定制方式进一步做好人才政策宣传、业务培训工作,建立完善重点服务企业创新的“企业家政策引导工程”短信平台、重点针对人才招聘的“人才联盟”微信平台、重点指导基层业务的“海陵人才工作交流QQ群”和汇总工作情况的“项目管理系统”查询网站,以紧急事务短信推送、政策资讯微信分享、业务讨论实时沟通、工作资料网站查询等方式,确保人才工作的宣传发动渠道上下畅通、及时到位。通过“人才强企”政策条款的兑现实施,根据企业实际,制定出台海陵补充政策,进一步发挥企业引才主体、创新主体、市场主体作用。
   (十)借助专业机构力量,提升人才服务水平
   紧抓省内外知名企业服务机构战略转移契机,招引和培植一批功能齐全、运转高效、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入驻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,发挥其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、企业经营管理服务、科技人才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,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推进区域企业创新、提升人才发展水平。探索建立人才项目评审社会化机制,杜绝“权力分配” “关系分配”对项目资源分配的不当影响,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保障专项资金的效能发挥。